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设计中,作为通识教育的应用写作课程承担了大学生写作素养与语言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学任务。当前我校学生写作基础较为薄弱,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纸质化,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方法实现应用写作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形成多媒体环境下独具特色的写作课堂智慧教学体系。该体系以“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为原则,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动态写作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良性写作互动,从而打造有效的写作智慧课堂。
一、搭建网络平台,凝聚信息新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经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我校应用写作教学线下课时有限,通过网络平台建课,可获取更多资源,增加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和交流,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一旦课程从线下转为线上,可以迅速从学习平台调取资源,弥补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不足,从而为线上教学提供有效的应急预案。
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课,课前将相关教学视频资源和学习资料传递给学生,帮助其实现理论知识的预习;课上利用超星智慧课堂投屏互动功能,将学生讨论、随堂练习、习作练笔投屏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通过学习通移动端布置课外作业,实现线上作业批改。
二、以我手写我口,寻求表达新视野
语言学家韩礼德曾经指出语言教学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他说除非将课堂搬到街道、商场、社区,否则没有办法像生活那样真实地学习。写作教学同样如此,写作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写作便是一潭无源之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力求贴近0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在校学生需要用到的请假条、策划书、调查报告、倡议书、申请书、新闻稿、微信公众号等实用文体,设计开放性写作训练。开放性写作训练设计的目的,即让写作训练回归写作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有表达的欲望和需求,主动去感受写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写作实践中打磨思维方式,最终实现写作技能的提高。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三多”:即多看政论文章,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多听新闻联播,时事政治;多写现实题材,选题涉及疫情防控、人口环境、国际局势……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去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紧跟社会发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文献阅读,启发学生关注现实写作,关怀家国天下,以文化人,能辨是非,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握紧笔杆练笔力,探索写作新样态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若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所学非所用会让学生质疑知识的重要性,学而不用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课内以“精讲多练”为原则,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升应用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写作情境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进行短而精的多样化“微写作”训练。如:写一份邀请老师参加本协会纳新活动的邀请函;记一次某社团工作会议的会议记录;当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完成一篇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为某次学生会组织的文艺活动制作一份策划书;写一份对校团委学生工作指导性强的调查报告;设想自己到某企业进行岗前实习,代所在学院写一份介绍自己的推荐信;发布一份日常会议通知等等。
“微写作”要求课前先完成初稿,课内学生互评,教师找出普遍性的错误进行讲解,继而学生在初稿的基础上用红笔进行修改,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清晰地找出自身的错误。课后定期将学生习作和课堂笔记收上来进行批阅,了解学生课内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写作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反馈。使学生摆脱“一看就会,一写就废”的魔咒,真正摒弃写作过程中的眼高手低。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中国语言文化教学部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扎实的教学团队,每一位教师以教学为中心,用心做好集体备课,丰富案例,建设资源。《应用写作》作为校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课程组正筹备线上微课资源录制,以留出更多课堂时间,丰富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写作训练。作为应用写作课程负责人,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深耕于写作教学,扎根于教学这一片沃土。
策马扬鞭自奋蹄,在教学摸索之路上,唯有保持初心,才能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