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动态

评建动态

教学畅谈 | 马克思主义学院颜福维:以“四力”提升“四度” 打造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2/11/05 01:04:58 浏览次数: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思法”)教学改革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法”课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思政课,需要从多维角度,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一、以真理的独特魅力打动学生,提升“思法”课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不断学习、自我反思,用“理论魅力”打动学生,以“理”服人,不断提高思政课高度。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最后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深入阐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解疑释惑,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让学生真正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情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理论的“真理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高度,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以红色资源的文化魅力,提升“思法”课浸润度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思法”课要运用红色文化政治性、先进性、人民性、思想性特征,教育大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教学内容上,要结合教材内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话语”转化为“思政话语”,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增强红色文化教学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红色故事感染力强、吸引力强等特点,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红经典体验教学,通过红色文化考察参观、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宣讲等形式,运用“故事化”“情景式”“沉浸式”等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


 

三、以实践活动的育人魅力,提升“思法”课创新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应学生关切。在“思法”课实践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对应的实践活动方案,比如在“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章节开展“校园调查”,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多角度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章节开展主题为“我眼中的马克思”、“理想”、“信仰”等与理想信念相关的“演讲比赛”;在“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章节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或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的红色文化实践新路向。充分发挥红色故事感染力强、吸引力强等特点;在“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章节开展“朗读者”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章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章节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通过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故事化”“情景式”“沉浸式”的教学方法,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学生,让思法课“活”起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升“思法”课亲和度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才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一是要用心关爱学生,做新时代学生路上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教师要把自我融入教育事业中,融入到学生们中间。以学生的困惑就是思政课的教学重点为研究重点,同时注重学情分析,注重调研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困惑,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疑问,比如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专题访谈,课堂提问,利用微信、QQ、“问卷星”、“雨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困惑,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达到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境界;二是要情怀要深,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带来共情,可以在每次课前问到“若有同学有任何困难或问题都可以及时联系我”,虽然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能让学生倍感暖心,从而走进学生心中,想他们之所想,这样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获得学生信任,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调控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融合。对学生开展榜样教育、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和自我教育,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思政话语”,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有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接地气”,展现出情感温度,因此要“用心用情用功”教书育人,使学生真正感到“真”、“近”、“实”,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产生新的、独特的育人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令学生真正信服、真心喜爱、认真力行。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及时将党的二十大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扎实的理论指引学生探寻真理,努力探索“思法”课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中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